暑假毕业季消费热潮涌动,沂源县振兴路电子产品经营户王华却眉头紧锁。“订单一下多起来,进货资金周转不开,急得直上火!”转机来自沂源农商银行推广的“信用健康体检”。“真没想到,靠着平时的良好信用记录,很快拿到了6万块钱授信。”王华说。同样在西台市场经营海鲜生意的白正奎,也尝到了信用带来的甜头。面对进货高峰期出现的资金空档,他通过农商银行的“沿街商户信用贷”顺利获得了10万元支持,难题迎刃而解。
王华和白正奎的经历,是沂源县创新打造的“机制+平台+生态”三位一体信用合规体系赋能市场主体的生动缩影。这套由沂源县市场监管局与沂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联手打造的体系,正悄然改变着县域的营商生态和发展动能。
机制是创新工作的“导航系统”,既指引方向,又规范路径。
“以前收到处罚文书,企业不知道怎么补救,甚至可能错失修复信用时机。”沂源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齐玉霞介绍,针对这一痛点,该县创新推出“三告知”机制。当企业收到《失信法律文书》时,会同步收到《信用修复告知书》和《合规指导警示函》。淄博牛郎织女商贸有限公司切身感受到这一变化。“我们收到处罚文书时,一并收到了详细的修复指引和合规建议。”该公司工作人员沈芯蕾告诉记者,他们按照指引积极整改,最终顺利修复了信用,保住了重要的投标资格。
在事前,沂源县出台《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指引》,将登记注册、项目投资等22大类186项复杂的合规要求转化为“菜单式”指引。在事后,推行信用修复“三减一优”改革,市场监管类修复基本实现“当场办结”。
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平台赋能则让信用变成市场主体发展的“硬通货”。
“以前办信用查询、修复要跑窗口,材料不全还得来回折腾。现在有了‘信用合规码上见’平台,手机就能操作,省时省力。”沂源县圣邦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在刚对此深有感触。该公司在信用修复过程中遇到材料难题,通过平台在线提交补充证明后,仅用了3个工作日就获得了270万元的银行授信。平台背后,是覆盖全县的三级服务网络——县级“信用驿站”枢纽中心、28个镇街服务站和21家企业合规指导站,确保企业诉求“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更关键的是,平台与金融机构实现了深度联动。“把企业的‘合规评分’直接嵌入信贷模型,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贷款审批上能享受优先通道和更优惠条件。”沂源农村商业银行城区支行行长翟春晓说。目前,这种“信用变现”模式已惠及当地300余家企业,相关贷款规模同比增长高达210%。
当下,沂源县还通过构建“激励+服务+防控”的良性生态,让信用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集团现在推行‘1+3+N’合规管理体系,把合规表现和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沂源县国投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郑述强介绍,去年一家子公司因为及时完成了信用合规整改,在年度评优中获得了额外加分。这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合规不是负担,而是价值。
在风险防控方面,沂源县探索“合规不处罚”试点。对于能够主动整改、及时纠正轻微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重在引导企业形成“整改-修复-提升”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完成信用修复的企业,沂源县还建立了6个月的跟踪监测机制。采访中,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人表示,信用修复后不是一劳永逸,有持续的关注和指导,投标资格也从“受限”变成了“优先”,企业发展信心更足了。
从解决个体商户的资金周转难题,到助力企业修复信用、提升竞争力,沂源“三位一体”信用合规体系的效能正逐步释放。数据显示,该体系运行以来,企业违法率同比下降42%,信用贷款规模突破5000万元。这套立足县域实际、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的信用治理新范式,正为沂源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信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