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垃圾短信一直让消费者不堪其扰,其中106短信平台已经成为垃圾短信的最大发送源头。
据上海市消保委调查,7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106”开头的垃圾短信。上海市消保委关注到,传统短信通过互联网技术升级后,106短信已经成为坑害消费者的工具。
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上海市消保委调查发现,以消费者反映较多的标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贷款类短信为例,竟然没有一条是真的。
运营106开头短信的企业都是需要电信管理部门发的资质牌照的。而且,106短信发送者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实名认证。照常理说,106短信会很靠谱,甚至应该成为制约各类垃圾诈骗短信的有力武器。
这就非常奇怪了,一个反诈骗的利器反而成了诈骗的工具,这种角色转变自然不是正常现象,问题出在哪里?是谁给打开的方便之门,运营商有没有履行好日常监管的职责?
还有,那些出现在垃圾短信里的某某银行、某某企业是不是就是无辜的?只怕没那么简单。拿106垃圾短信的重灾区——银行业说吧,我手机上就有某银行发的两条短信,一条以“95”打头发的账单信息,另一条以“106”打头发的也是账单信息,不过后者多了分期还款的办理信息。我几乎每个月都能接到某银行建议账单分期的电话,都不是以“95”打头的,可奇怪的是这些人都能准确说出我的账单信息,他们这些人是从哪里得知了我的账单信息,又从哪里获知我的手机号码?这些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骚扰电话是不是银行打来的?如果不是又跟银行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条条来路不明,营销意图明确的电话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106短信乱象的产生不外乎技术、管理、利益这三大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三大问题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次对垃圾短信的治理过程表明,垃圾短信背后涉及到了一条灰色的利益链,种种乱象看似纷繁复杂,其背后都能找到利益驱动的痕迹。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治理垃圾短信就需要沿着这条利益链不断溯源,只要盯紧源头,看看垃圾短信的实际受益者是谁?真相就呼之欲出了。
诈骗短信社会危害大,防诈骗利器变诈骗工具的谜团里存在了什么样的可能,需要一个明确的交代,不能任由乱象持续下去。
运营商和企业都需要承担起责任来。莫把消费者当傻子,也别总拿技术问题说事,很多乱象的产生有技术的问题,但更多的是被人为地钻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