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日益普及,驾培市场也是一片繁忙。然而,有的驾培机构和教练员却在利益驱使下,动起了歪心思,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近段时间,泸州驾培行业出现的“跑马机”刷学时造假现象,不仅影响驾培行业健康生态,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学员权益,也为交通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泸州整治“跑马机”刷学时造假
“学员不用摸方向盘,扫码就能刷满学时……”这种荒唐的驾培“捷径”,让纳溪区科三考场12台涉嫌安装“跑马机”刷学时造假的教练车,付出了沉重代价。
近段时间,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正在推进“学时造假”专项整治行动,同步深化交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
“跑马机”,从外观上看,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型设备,其操作极为隐蔽。它巧妙地利用汽车脉冲信号原理,将学员练车视频录入U盘后循环播放,从而骗过学时计时系统终端,让其误以为学员正在练车,自动累积学时。这看似“便捷”的手段,实则后患无穷。如此“刷”出来的学时,学员根本无法真正掌握驾驶技能。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隐蔽的违法行为也难以逃脱监管。近期,纳溪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市交警支队车管所考试中队的信息支持下,采用错时错位战术,对纳溪区科三考场教练车展开了突击检查,先后出动4辆执法车、16名执法人员。这次行动一举查获12台涉嫌安装“跑马机”刷学时造假的教练车。除了现场突击检查,执法部门还督促驾培机构对计时终端展开自查,并建立详细的整改台账。
在“学时造假”专项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对“跑马机”等造假设备进行集中查处;对于培训打卡使用手机照片的情况,更是一律不予通过,杜绝任何造假可能。今年以来,执法人员共核查疑似违法线索42起,实施行政处罚8起,暂停涉事教练员37人、教练车33辆。
使用“跑马机”触碰法律红线
使用“跑马机”刷学时绝非小事。它是实实在在的违法行为,涉及驾培机构、教练员和学员,各方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于驾培机构而言,《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培训,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经营许可”。涉事驾校不仅要面临整改,还会受到行政处罚,这些违规记录如同污点,在后续资质审核时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驾校的长远发展。
教练员也不能心存侥幸。依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五十一条,“未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填写《教学日志》《培训记录》弄虚作假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一旦情节严重,或将面临刑事处罚。原本肩负着传授驾驶技能重任的教练员,若因一时贪念触碰法律红线,不仅会失去职业尊严,还有可能身陷囹圄。
学员同样无法摆脱法律的制裁。伪造学时的培训证明是无效的,车管所将不受理其考试申请。即便已经拿到驾照,一旦查实伪造学时,驾驶证也将被撤销。驾考之路本应是脚踏实地的技能学习之旅,若妄图通过“跑马机”走捷径,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可能面临法律的严惩。
守护驾培行业的“一片净土”
面对“跑马机”这一行业乱象,执法部门要求驾校和学员都应重视,守护驾培行业的“一片净土”。
在人员管理方面,驾校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教练员的监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严禁教练员以“快速拿证”为诱饵招揽学员。
在培训流程上,要依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开展培训,不压缩培训环节,不减少培训内容,确保学员的培训时长和内容达标,提升学员的驾驶技能。同时,驾校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经营场所显眼位置公示培训流程、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信息,营造公开透明的培训环境。
学员要树立正确观念,主动维权。首先要端正驾考态度,认识到驾考的核心是学习安全驾驶技能,关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绝非单纯追求“快速拿证”。在报名前,学员要多做功课,通过各种渠道查询驾校的备案资质、市场口碑和培训质量,优先选择信誉好、管理规范、无违规记录的驾校。在培训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驾驶技能和交通规则。若发现驾校或教练存在使用“跑马机”、压缩学时等违规行为,要及时拨打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投诉。
驾考培训,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头道关口,不能被“速成”思维左右。只有驾培机构严守规范,学员认真学习,执法部门严格监管,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驾培行业回归“培育安全驾驶员”的本质。在守护安全的道路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